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实施学校“育人立校”战略工程,建设国内一流财经大学,深入推进教育教学三年质量提升行动,根据《吉林财经大学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建暨“育人立校”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方案》部署安排,特制定集中建设阶段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准确把握新时代本科教育要求,将主题教育和大调研成果转化为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行动,高质量实施“育人立校”战略工程。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改革创新和强基固本双轮驱动,遂行质量革命。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构建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二、工作原则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学校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教育的生命线,统筹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强化优势、凸显特色、加强创新、不断提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持续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坚持问题导向。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发现问题的意识、研究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本领,着力破解本科教育教学突出问题。对标目标任务,深化教育改革,补齐发展短板,真抓实干、强力推进、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培育践行质量文化。
(四)坚持质量标准。围绕建设国内一流财经大学目标定位,对标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使命,对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提升要求,对标新时代新文科建设的主要任务,对标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的标准,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系统推进理念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着力构建新时代现代人才培养体系。
三、工作内容
(一)抓学习提水平
加强政治学习。围绕学校主题教育工作安排,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全面学、专题学和重点学相结合,提高政治站位,明确目标方向,切实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新成效。
推动业务学习。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自觉提升育人本领,开展有组织育人理论学习。学习教育部、教育厅最新工作文件、学习经典教育文献,建立“推荐+自选”书目的学习方式,追求学习实效,提升理论水平,开阔工作思路。
(二)抓调研提能力
围绕本科教育教学大研讨形成的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措施清单,进一步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校内校外调研等方式问诊把脉,开展学情、教情、管情分析。运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进行数据诊断,排查梳理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及原因,明晰方向,分类施策,快速反馈,扬优势,补短板,寻求突破,实现超越,精准提质。
(三)抓改革提质量
1.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开展大类培养。以学科为单位开展大类培养,对相关专业划分培养大类,同一大类中各专业在低年级课程中打通培养,构建学科大类基础课程,厚实学科基础,拓宽培养口径。
完善转专业制度。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对转出学生不设要求,转入学院每年动态调整转入标准。
建设虚拟学院。以新文科建设为统领,服务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对特殊人才的紧急需求,整合优质办学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虚拟学院平台,拓宽学科知识边界和国际化视野,为学生提供创新的学习体验。
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实验班、创新班、订单班、拔尖班和考研提升班”,实现多学院共同实施、经济管理学科并进,实质性推动拔尖创新人才培育工作。
2.推进专业设置调整优化。结合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需求,灵活设置微专业,提前谋划新专业,建好新兴前沿专业,建强一流专业。加强特色学院建设,应对云计算、大数据背景下的产业变革,探索培养适应产业发展趋势的应用型人才。完善专业预警机制,拓宽专业预警数据监测内容,定期开展专业预警数据监测评估,将监测评价结果作为开展专业预警和专业调整工作的重要依据。
3.推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严格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理念,以“德育为先、通专融通、实践育人、个性化培养”为原则,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分层改革通识教育课程、优化专业核心课程、完善“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体系、增加选修课程比例,适度压缩或控制必修课程学分。构建由通识(思政)实践、专业(综合)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第二课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调整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和课程学分比重;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推动科教融合、学科协同、产教结合、本研贯通等多渠道培养模式。
4.完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机制。围绕财经人才核心实践素养,培育一批核心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通识基础课、专创融合和创新创业实训“三位一体”双创课程体系,加强现代产业学院和协作体建设,推进示范性特色学院建设;提高竞赛平台和队伍建设水平,推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走深走实。
(四)抓建设强基础
1.制度建设。修订完善现有教育教学制度,落实巩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形成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层次清晰、内容齐备、与时俱进的教学基本建设、教学计划与运行、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改革与研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体系。
2.课程建设。完善国—省—校三级一流课程体系,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探索创立跨学科课程库;强化一流课程的培育、建设和示范引领作用,实行一流课程开放制度;“以学生为中心”深入推动课堂革命,统筹推进考核方法和教学评价方式改革;提高课程改革研究能力和水平,创新解决本科教育教学掣肘问题。
3.团队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营造争抢比拼学习氛围,改善提高学习条件,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选培一批好教师团队、好管理团队,不断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4.平台建设
加强校院两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以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为统领,构建校院两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继续建设第四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启动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项目,谋划建设一批示范学院;深入挖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运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打造具有体系化、特色化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共享平台。
加强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建设。在吉林省教育厅领导下,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新文科建设重点难点问题,开展吉林省新文科建设调研摸底,组织文科领军团队培育项目评选,推进有组织科研,助力推进吉林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
5.教材建设。进一步完善教材规划工作,开展优质教材培育工作,加大优质教材的表彰和奖励力度;推进教材建设与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的关联度;强化教材选用的规范性,加强教材监督评价管理工作。
6.质量保障。改革完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制度建设,加强教学运行秩序、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的监督检查、分析和评价工作;设立本科教育教学学生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改革教学工作委员会,推动教学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建设教师发展委员会,推动教师在教学发展规划和重大决策中发挥作用。
四、进度安排
(一)学习提高再聚力阶段(2023年1月-2023年12月)
1.学习。校院两级精心组织,制定学习计划,形成师生齐心、人人参与的浓厚学习氛围。交流学习心得,在学懂弄通、学以致用上下功夫,形成人人能育人、事事为育人的育人新局面。
2.提高。以学增智不断提升师生的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要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要结合学校实际实现思维能力向演绎能力的创造性转化,实现实践能力向执行能力的创造性转化。
3.再聚力。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增强信心,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实现教育教学三年质量提升行动的目标任务共同奋斗。
(二)自评自省再出发阶段(2023年1月-2023年5月)
1.自评总结。总结梳理各教学单位自评报告、总结报告、优秀案例、组织召开总结大会。各教学单位,总结提炼教学大研讨成果,对照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和内涵要求,开展自查、自建、自评工作,撰写学院自评报告,形成总结报告。
2.自省提炼。教务处根据各教学单位自评报告、总结报告提炼汇总出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措施清单并督促各单位做好相关建设和整改工作。
3.再出发。开展自我剖析,去省内外高校调研走访,学习兄弟院校先进经验、做法,探寻教学改革和发展思路。
(三)自建自改再提升阶段(2023年6月-2023年12月)
1.聚焦人才培养改革。紧扣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强调“与时俱进的社会性要求”和“扎实基础的个性化要求”,以新文科理念构建通识教育课程框架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夯实教育新基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核心团队“四个核心”入手,完善升级本科教育教学支撑条件、平台、制度建设,大力开展有组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3.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结合学校实际优化调整专业,深研大类培养、转专业制度、微专业、虚拟学院建设等体制机制改革问题,探索综合改革路径,形成可行性论证报告。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集中建设工作在学校评建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进行。全校上下要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形成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的浓厚氛围;评建工作办公室要精心组织,加强调度,统筹协调,系统、高效、有序推进研讨、改革和建设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服从大局,对标对表,担当作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质量完成各项评建工作。
(二)转变工作作风
全校上下要进一步强化争先意识、标杆意识、全力以赴抓好教育教学改革;要进一步强化实干意识、发展意识、质量意识,通过思想和作风的转变带动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新水平。
(三)着力破解难题
精心总结大研讨活动成果,深入查找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度分析制约和影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向内发力,系统研究改进加强的具体举措,确保评建工作取得切实成效。
(四)全面压实责任
按照清单化、图表化、手册化、模板化、机制化的“五化工作法”,专项工作组精准制定评建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责任榜,全面落实严、新、细、实工作要求,建立闭环管理机制,确保学校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五)注重效率效果
要紧紧抓住新文科建设这一改革的重要“机会窗口”和“改革良机”,要认识到改革的紧迫性,提升改革效率,加快推动学科专业转型发展。改革过程中,要坚决防止改革思路简单化,改革内容空洞化,改革过程形式化,切实提高改革效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