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质量监控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质量监控 >> 通知公告 >> 正文

“数字吉财”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

发布日期:2024-06-18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深入落 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精神和全省 “数字吉林”建设推进大会部署,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数字吉财”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2023年 — 2025)

、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我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持续补强,网络基础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有线带宽大幅增加,无线网络基本实现办公区域全覆盖;建成省内高校规模最大的华为云数据中心;网络安全达到信息安全保护二级标准。自主研发了从贴源层到数据集市完整数据链的数据治理平台,可充分适配BI工具进行可视化分析、决策;强化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和 “API 管理平台” 两个数据服务支撑工具,可有效支持学校今后的信息化深化建设。建成基本完备的应用系统,教务处、人事处、学工处等近10个部门均已实现业务管理数字化办公流程;协同办公系统持续完善,可以支持继续深化应用的集成。建成沉浸式教室、多功能教师培训室、5间翻转课堂、3间智慧教室,完成所有教室中控系统的设备升级;建有4个省级虚拟仿真项目和267个教学软件。

、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校网络基础设施架构合理,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比较完备,数据支撑平台布局基本完成,协同办公系统在可扩展性方面已具备比较完备的基础。但与国内知名高校比较,还存在 一定的短板。如校园网络基础设施需要有序迭代、服务一体化平台需要进一步整合和提升、数据资源中心需要深化治理、校园教学基础设施及数据安全建设需要更新换代、“五馆一基地”建设成果需信息化保障等。

三、 “数字吉财”信息化建设原则




()以服务为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核心,为师生提供智能、协同、泛在的教学、科研、办公、生活的智慧校园环境,不断提高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提高教育管理服务水平。

()以需求为导向

坚持从学校发展、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出发,克服为建设而建设的倾向,统筹规划,确立技术路径和发展目标,着力解决重点、痛点问题,补齐短板,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水平,进而充分发掘信息技术赋能教育的潜能。

()以平台为引擎

坚持在顶层设计上强化学校信息化基础平台的建设,在服务器集群、网站群系统、数据平台、协同平台、融媒体平台、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集约化管理、 一体化建设。以健壮性、 通用性、开放性、可扩展性的核心平台为依托,坚持各系统、应用之间互联互通的松耦合架构。

()以安全为前提

坚定不移加强党对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保障学校信息安全与数据隐私安全为基本前提。针对网络安全面临的各种挑战,不断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综合防护水平,切实加强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以数据为根本

坚持深度挖掘数据价值,围绕数据资产管理,基于“可查、可用、可享、可评、可管”等方面,将数据资源转化为数据资产,从而实现数据资产的持续运营,充分释放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一切的做法出发点是实现数据与价值的连接,通过目标拉动、场景推动的方式打造数据治理的“内部动能”,通过“数据链”实 现数据的价值循环,构建全校参与的数据生态,围绕数据的使用和自驱力逐步完善细分功能,建设数据资产运营及开放共享平台。

四、“数字吉财”信息化建设目标及主要内容

深刻把握教育信息化内涵,从学校事业发展的全局来谋划和 推进信息化工作。打造“多网融合”的新型网络基础设施,构建 以师生为中心、以服务为核心的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个性 化、泛在化的智慧校园生态。加速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教育教 学、学科发展、科学研究、文化传承与创新、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优先考虑网络与信息安全,优先建设面向师生的个性化服务, 优先建设智慧教学环境。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服务水平, 提升科学决策和教育治理能力,培养具有较高思维品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我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应考虑财力的合理分配,建 设内容须有重点、有主次。与此同时,必须结合现有我校信息技 术架构、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以及信息技术可操作性和合理性来综合考量。

()信息化安全建设

坚持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以保障学校信息安全与数据隐私安全为基本前提。针对网络安全面临的各种挑战,不断提升网络 安全防护意识和综合防护水平,切实加强网络安全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1.网络安全

在我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安全体系是保障教育信息系 统的信息完整、系统可用和信息保密的重要支撑体系,对我校各 部门的正常工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建立学校总体网络 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根据等级保护相关标准要求,落实安全物理 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 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和安全运维管理的要求。

我国正在迈入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阶段,其中在推动教育现代 化阶段,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将信息技术科学有效地运用到教学资 源中。要提前制定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在应用过程中,要充分 结合实际,进行技术和教育特点的资源整合,并在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地进行创新。在当前背景下,有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 云计算等各种新兴科学技术不断展现,我校的信息化建设也进入 了关键的历史时期。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指示,已经明确地表明, 各所高校大力地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做到信息化普及工作和网络信息安全工作两手抓,共同推进。

2.数据安全

(1)数据通用安全能力数据安全技术:保障从系统层安全、应用层安全、接口层安全、数据层安全、平台设施层安全等多个层次保障。数据基础安全:从鉴别访问、权限管控、分级分类、日志审计、监控预警、应急恢复六个方面进行数据运行能力保障。

(2)数据生命周期安全保障数据采集安全:数据分类分级、数据采集安全管理、数据源鉴别及记录、数据质量管理。数据传输安全:使用加密手段,保证敏感数据或数据包传输时候不会被截取,即使被截取也无法解析其数据内容。数据存储安全:数据存储引擎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保证数 据资产数据的高效访问;多副本备份策略,保证资产数据的可靠 不丢失;同时,当资产数据增长时,分布式存储可预估并且弹性扩展计算、存储容量和性能。数据处理安全:解决数据处理过程中的安全问题,降低该阶段的安全风险,该过程主要包括敏感数据识别、数据脱敏。数据共享安全: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保障数据共享后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防止数据丢失、篡改、假冒和泄露。数据销毁安全:建立针对数据内容的清除、净化机制,实现 对数据的有效销毁,防止因对存储介质中的数据内容进行恶意恢复而导致的数据泄漏风险。

()新型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目标:解决我校各部门反馈大规模访问网络资源时网络卡顿、无线网络覆盖需要进一步完善、VPN 访问数量不足导致无 法正常阅览图书馆资源等问题。建设5G 融合认证平台,加大校 园基础网络建设力度,为全校师生提供高速便捷、安全可靠的校 园网络环境。结合新经济(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实训中心模块化 机房,形成“东数据、西通信”的双中心运行模式;有序更新老 旧的核心网络设备;推进校园网IPv4 IPv6 的兼容和有序升级, 逐步推进全光网络的建设,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满足学校当前信息化发展需求。

1.校园全光网络覆盖智慧校园网基础网络建设拟采用极简以太全光架构设计方 案,最高可做到万兆网络接入房间,是目前园区网组网方案中的 一种优势组网方案。以太全光网有三方面的创新和改变: 一是链 路层,整网可以做到有线无线全光接入,每个房间光纤入室,室 内信息点就近接入室内交换机1:1独享带宽;二是设备层, 一个 楼栋仅需要放置一台以太全光交换机,取消楼层接入交换机,减 少弱电间有源设备数量并降低运维压力;三是运维管理层,全网

采用 SDN 软件定义,前端设备即插即用,运维智能化。

2.VPN 校外访问权限扩展

我校现有设备需要进行迭代升级,增加采购新一代VPN 控制 中心及相关设备,增加我校VPN 访问的用户数并同步调整用户权限,保证部分本科生顺利访问图书馆资源。

3.IPV4IPV6 的兼容和有序升级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相关文章,总结 出以下建设目标。文章中指出,互联网体系结构包含三个基本要 素。第一是全网统一的传输格式。IPv4 是现有互联网传输格式 的协议, IPv6 定义了未来新的传输格式,通过 IPv6 的格式定义, 网络层过渡到了新的一代,传输格式是网络层的最基本要素,从 互联网发明到今天已经50年,传输格式的迭代只有IPv4 IPv6  两个阶段。第二是转换方式。在统一的传输格式基础上,互联网 要解决如何将数据和信息从网络的一个端点传送到另一个端点 的传输模式。对于互联网的转换方式历史上曾经出现有连接、无 连接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经过长时间的比较竞争,互联网无连 接分组交换技术成为主流,它保证了互联网的传输以最高效的方 式得以实现。第三是路由控制。在传输格式和转换方式相对稳定 的基础上,路由控制必须不断地满足不同应用和不同通讯手段、通讯方式变化的需求,以达到全网最优。

4.5G 网融合认证

我校业务逐渐移动端后,搭配5G 融合认证,可有效解决移 动端脱离校园网后,访问校内资源难的问题。基于保障师生使用体验,符合学校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要求,实现如下目标:

(1)师生使用移动网络便捷访问校内资源,同时做到实名审计与权限管控;

(2)保障学校信息安全,敏感信息通过安全通道传输,学校敏感信息不外泄

5.提升无线网络覆盖水平

建设一个高可用、高安全、高稳定、易使用、易管理、易扩 展的无线校园网络与基础设施平台,通过支持最新wifi6 协议标 准,实现无线网络的无缝、高速覆盖,为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为学校的全面信息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园综合性服务

建设目标:在智慧校园中为师生提供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  打造学校的信息集散中心及面向师生服务的业务中心,围绕用户  需求,对已有的信息资源根据不同角色(学生、教师、管理者等)  需求进行重新构建,建成人性化、个性化的门户平台,为用户提   供智能化有温度的服务,增强校园信息服务管控能力,全面建设  师生爱用、管理便捷、架构强健的综合智能服务门户。方便各类   办事人员“统一交流、统一申请、统一跟踪和统一查询”,通过  深化服务项目,优化服务流程,加强资源整合,让师生“少跑一  趟路、少进一扇门、少找一个人”,充分展现学校“精细化管理” 的工作理念。持续强化现有协同办公系统的信息协同、业务协同  和资源协同能力,用一个平台实现面向师生的统一的流程管理、知识管理、事务处理、通讯整合,以及主流应用系统柔性融入。

1.网上办事大厅一结合现有OA 系统

系统核心在于为师生提供一站式的服务中心,包括应用服务、 资讯服务、数据服务、消息服务等,充分体现“服务优先”理念,注重关心与师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事务,通过梳理和优化流程,配以自助服务设备的使用,尽力将 IT 技术手段有效转化为良好的 用户服务体验,将高校信息化的建设从“本人以为”转变为“以 人为本”,其核心是通过简化业务流程、规避技术复杂度,而不 是去简化 IT 流程,实现“网上找得到、办事跑一次、审批不见面”。平台的建设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大力改造和提升。

(1)破解服务多头受理的问题,推动从“找业务部门”到“找整体服务中心”的转变;

(2)实施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推动从“以部门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

(3)解决数据整合共享难问题,推动从“师生用户跑腿”到“数据流程找路”的转变;

(4)提升校务服务智能化水平,推动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以人为本的转变。

2.校园电子身份平台

建设校园身份治理平台,涵盖了传统的统一认证平台功能  同时覆盖了统一认证功能、统一人脸识别库,提出了用户身份的 标准定义以及围绕身份信息的全方位治理,形成完整的身份治理 平台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和业务结合,形成和学校业务互补的身 份治理体系,涵盖了权威源、流程管理和数据管理多维度的身份 治理,让身份管理更规范,让权限控制更严谨,提升学校身份管理水平和安全管控能力。

从统一认证跨越到身份治理,不仅仅是提供了统一认证的功 能,而是重点在于身份相关内容的管理和治理上。 一方面提供了 基础的单点登录服务,同时也在业务上围绕学校身份信息进行了 标准定义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并进行了深度治理,让学校的身份管理更上一个台阶。

身份治理平台不仅仅是解决了身份的定义、全生命周期的管 理,更多的是围绕学校身份相关内容,进行了完整的治理,让身 份数据能够更加标准、规范地进行管控,进而形成完备的、业务关联的治理平台,为学校信息化提供更加高效、可用的身份信息。

3.融合门户

通过融合门户平台系统的建设,形成我校两个门户的概念:  校外官网门户、校内融合门户。师生可以在融合门户上办理所有  可以通过网上办理的事项:如学生选课、校内邮箱、查询图书信  息等各个系统都有明确指引,并且直接跳转到业务办理具体页面, 十分方便;处理所有待办事项,例如查阅所有可以查阅的公告信  息,学校的各种通知公告都能够推送到学生自己的门户上,不需  要到各个应用系统中查找。根据网上的指导,学生能快速熟悉校  园生活,对新的环境没有陌生感。通过系统的指引,学生还能够  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到兴趣小组,参加社团活动,接收所有  提醒信息,查看个人所有相关数据。融合门户建设完成后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1)学校品牌形象提升。以独特的视觉体验和框架设计,

将学校的重要新闻、成果、动态等进行展示和宣传,凝聚和引领专业学科发展,提升学校影响力。

(2)完成“三位一体”的服务新形态。围绕“智能、服务、 资讯”构建“三位一体”的全新服务形态,以门户为牵引,通过  智能推荐、智能检索等核心技术引擎,减少师生对信息、服务获取的成本。

(3)塑造“以师生为本”的服务体验升级。聚合校内外资 讯内容、办事流程,面向师生提供更全面、更智能、更符合师生使用习惯的个性化服务中心。

4.线下一站式服务大厅

建立信息管理中心综合业务服务大厅及服务热线84539200, 采用社会化的管理模式,建立高效的反应机制,规划合理的服务 流程,在中心的统一要求、组织、监管和协调下,对师生的诉求都做出公开承诺、限时办结,提高服务效率。

线下服务大厅建成后,定期对我校各部门办公电脑等信息化 设备进行体检。大厅提供电脑杀毒、打印机共享、无线网络登录 等校内各类信息化设备的操作手册和操作视频,线上线下共同为 师生服务,提高我校师生信息素养,解决师生面对信息时代背景下的信息量猛增带来的困惑。

5.校级软件共享平台

建立属于我校的软件资源库,常用办公软件提供下载链接,方便师生进行软件下载,避免从恶意网站下载带有病毒或插件的安装包。同时进行部分收费软件的集中购买,例如 Office Adobe等常用软件,方便师生使用正版化软件。

()智慧化教学平台

建设目标:对我校教学设备进行迭代升级,改善目前多媒体 教室及实验室的使用环境,解决目前多媒体计算机操作不便、麦 克风效果不理想、教室排课难等问题。在满足师生教学的同时, 最大化利用好我校的教学空间,对于教学单位灵活课程可以合理 安排教室及实验室。同时建立校级资源管理平台,解决我校音频、 视频、文档等非结构化数据存储及查找难的问题。通过新经济(数 字经济)创新创业实训中心的建设,积极鼓励相关学院打造现实 场景与虚拟教育有机融合的多元化职业场景,充分利用AIVR  等技术,建设产学研用紧密结合、新业态新技术深度应用的综合 实训场所;依托现有的中控平台,建设“物联管控一致化、教学平台多元化”的智慧型教室。建立虚拟仿真资源平台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资源平台建设,是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 实验教学项目深度融合、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 验教学时间和空间、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举措。虚拟仿真资源平台建设目标:

(1)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理念

坚持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注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协同实施,调动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学生创新创造能力。

(2)准确适宜的实验教学内容

坚持问题导向,重点解决真实实验项目条件不具备或实际运 行困难,涉及高危或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 大型综合训练等问题。坚持需求导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对 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产业发展最新成 果,紧密结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特点,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研 发原理准确、内容紧凑、时长合理、难度适宜的虚拟仿真资源平台。

(3)先进可靠的实验研发技术

虚拟仿真资源平台以完成教学要求和内容为目标,综合应用 多媒体、大数据、三维建模、人工智能、人机交互、传感器、超 级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计算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 化技术手段,提高平台的吸引力和教学有效度。加强相关技术可 靠性研究,注重对学生使用虚拟仿真资源平台的全方位、多层次防护,切实保障学生健康。

(4)建立线下虚拟仿真实训室

依托虚拟现实3D 立体显示大屏以及丰富的虚拟仿真教学资 源,满足税务学院、金融学院、会计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学 院在实训教学过程中需要提供多维度的情景创设途径的需求,教师可以将复杂、抽象、难以到达等类型教学内容和场景在虚拟现实环境中呈现,学生可佩戴3D 眼镜跟随教师的视角观看相应的 场景、学习相应的知识和操作方法。为满足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 内容与生活实际、与学生未来职业岗位相联系,形成职业能力培 养的需求,配套虚拟现实案例资源、大空间追踪交互系统、多人 协同实训平台、基于5G 的云渲染推流软件以及头盔。结合当代 大学生的培养精神,把日常教学活动、生产实践、社会服务三者 紧密结合,保证实习实践时间,着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敬业精神与严谨求实的职业素养。

2.建立教学资源平台

基于学校线上教学开展状况,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以学生为 中心,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空间,实现面向教育教学资源云共 享,围绕教学闭环,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融合 的一体化教学管理平台,为老师、学生和社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教学资源平台建设,达到以下建设目标:

(1)建成基于云计算架构的在线教育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云 计算、大数据等,创造了跨时空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使知 识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互联网+教育”带来了新的 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智慧教育成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 通过建设教学资源平台,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考试、作业 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解决教学质量和教学过程无法清晰明确地展现的问题,实现教与学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条件的限制,知识获取渠道更加灵活与多样化。通过网络,学生与教师即使相隔 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借助云资源课件,学生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实现开放式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

为了满足实践教学的需求,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实践方式正 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传统的物理实验室、信息技术机房  逐步向以云平台架构为基础的云端在线实验室发展,逐步实现由 云机房代替实体机房,由虚拟设备代替物理设备,由模拟场景代 替真实场景。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开展在线实验实践教学活动可以 促进实验方式的改革,使得在线实验、远程实验、虚拟仿真实验成为可能。

(3)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

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核心业务深度融合,将现实课 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拓展,课堂延伸至线上,教学延伸至课 后,教学场景实现从课堂向课前-课中-课后教学闭环的转变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学校的教学模式、服务方式变革与创新。

()完善数据中台,提升数据价值

建设目标:结合我校现有的数据资源库建设数据中台,将校 内各部门的教学和业务系统进行数据抽取、清洗、整合形成大数 据中心,服务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并为全校提供必要的数据共享交换支持。信息化系统整合的核心是数据,业务是驱动和导向,建设大数据综合数据分析平台,支撑未来多个大数据展现应用和数据交换共享。

1.以现有数据支撑平台为基座

数据中台可以看作是数据的“公共服务平台”,即通过数据 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采集、计算、存储、加工,同时统一标准 和口径,形成标准数据,再进行存储,形成大数据资产层,进而为学校提供高效服务。

智慧校园的建设,将完成对学校数据架构的整体规划和校园 IT 数据的战略布局,通过搭建包含数据采集、数据挖掘、数据  管理和数据服务等全方位数据管理平台,充实学校整体数据信息 化建设和数据的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为学校逐步构建应用  分析提供平台支撑,充分发挥学校数据的价值,为学生教学和管 理、老师的培训和提升、教育质量的优化等提供数据服务。同时, 通过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建设,可给学校提供决策辅助,用来改善目前校园相关建设的不足。截至目前,学校数据支撑平台已基本稳定,能够有效支持学 校今后的信息化深化建设。以现有数据支撑平台为基座,构建学校数据中台,提升数据处理能力。

2.加快建设“一张表”工程

加快“一张表”工程的建设,通过数据共享、统一展现、统 一采集归口管理、自动填报的方式,实现“只填一次,全面共享”,解决师生.“填表难”问题,并为师生整个教研周期和学校学科发展服务。 “一张表”结合学校信息化基础平台建设的情况 和学校未来信息化建设需要,同时也是解决学校信息化建设数据质量问题的最佳途径, “一张表”的建设目标如下:

(1)提升数据质量:在进行一张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不 断完善部门级的数据标准,提升学校数据质量,实现基础数据一次填报,多处共享。

(2)管理自主:充分利用学校信息管理中心现有的数据和 “一张表”工程的基础数据库,在完成学校层面上的数据填报的 同时,通过个性化的考核指标设置,形成以部门为单位的个性化 考核体系,为学校所有人员进行服务,逐步提升学校信息化的管理水平。

(3)快捷填报:利用填表中心提供的表格,节省填表所需 时间,避免填写重复信息,做到一次录入,多级审核、共享互通、重复使用、自动填充。

()科学决策分析平台

建设目标:在“十四五”整体建设完成后,搭建数字孪生校 园平台,对我校整体数据及控制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展示,在此基 础上可与数字博物馆建设有机衔接,着力进行基于信息化的校园 文化资源建设。同时建立教师个人档案,通过数据分析了解我校整体师资发展水平。

1.数字孪生校园一三维数字化展示为打造智慧校园,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智慧化学习、管理和服务的校园模式,未来高科技智慧校园采用数字孪生  技术、BIM技术、三维可视化等技术手段,整合校园以往的数字  化成果,将校园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与校园信息资源、应  用系统进行深度融合与全面创新,以提高应用交互的明确性、灵  活性和响应速度,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展示校园智慧化、协同化、精细化管理的综合一体化信息平台。

数字孪生校园以BIM技术为基础,以可视化、智能化、网络 化、集成化理念为目标,实现楼宇的园区、建筑、室内、设备的 逐级可视;集成智能化楼宇控制系统,以楼宇的智能监控为重点, 包括视频监控、智能照明、智能消防等各种管理系统,构建楼宇管理的监控、预警、诊断、分析一体化的3D 可视化平台。可视:校园内、建筑、室内、设备及监控数据的3D 可视;可查:3D 场景内查看网络、视频监控、教室及实验室、物联网设备、照明、报警、供电等信息;汇聚:在3D 场景中将不同维度的管理信息附着在统一的3D 场景之上,大幅提升信息交互效率,降低时间损耗。数字孪生校 园可以帮助我校进行高效的教学管理。通过数字孪生系统的建模 和仿真功能,可以快速构建校园三维模型,并集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课程安排、人员调配、资源管理等全面教学管理。

2.大数据应用决策分析

综合数据分布:综合分析学校关于学生的招生、课程、成绩、就业等维度的综合总体分布数据,教务教学分布数据,如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分析,学校机构设置变化分析,我校目前办学条件 分析,教师授课分析等总体数据分布和发展趋势,科研成果分布 等分析,这些分析结果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加全面的了解学校综合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3.建立教师个人档案

通过数据平台采集到的信息,生成教师的个人空间主页,选择可以公开的教师信息,包含教学、人事、科研项目信息等数据。

()基础层数据采集

建设目标:为数据平台提供资源采集,提供校园物理环境信 息、校园安防系统信息、无线网络信息、各类通道信息等数据为我校统一平台提供各种数据支撑。

1.物联网数据中台-全校基础数据采集

物联网数据中台满足物联网的三个层次(应用层、传输层、 感知层),运用传感器等技术,使信息传感设备实时感知需要的 信息,按照约定的协议,通过可能的网络(如基于LoRa/4G/GSM 等无线网络)接入方式,把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 和通信,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链接,实现对设备的智慧化识别、跟踪、监控和管理。

2.校园安防系统

为了满足校园用户在综合安防业务应用中日益迫切的需求, 校园综合安防系统建设以建立重点公共区域的全覆盖、全天候、智能化的视频监控系统为主体,有机融合身份识别、车辆识别、超速识别、人员行为识别等先进智能分析能力。通过构建智能感 知、智能辅助、智能分析决策等能力实现整个校园的安防专网智 能化应用,建立一套  “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综合安防管理系统。同时为我校数据平台提供校内图像数据支撑。

六、“数字吉财”未来3年建设规划

“十四五”建设的中后期,要积极完善“十三五”期间和 “十四五”初期仍需提升的部分,并加强“十四五”规划的建设, 迎接“十五五”的到来。三年中始终坚持做好网络安全的相关工  作,具体内容为网络安全设备的必要补充、渗透测试、等保测评、配合省委网信办、教育厅网信办做好重要时期网络安全保障等。

()2023年建设规划

稳固我校现有信息化建设设施,完善学校信息化建设,建设 健全基础建设,推动更多审批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提高学校 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全链接、全感知、全智能的智慧校园蓝图 下的智能信息门户的构建,构建人人、时时、处处的资讯消费和办事服务域,提高校园师生服务与体验。

1.加强与运营商的合作,扩宽我校带宽出口,完善我校无线网络覆盖,提升我校整体网络访问速率;

2.建设综合网络办事大厅,解决服务多头受理的问题,推动从“以部门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的转变;

3.建设独立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并集成统一消息待办功能,在线问答智能机器人功能等。

4.稳固我校服务器云计算平台的资源建设,对核心机房内服务器资源进行扩容,并对我校后续采购服务器制定统一标准;

5.开展我校线下服务大厅,为我校行政部门及教学部门提供电脑体检、打印机维护、电话维护等服务;

6.打造学校微门户,融合校内文化建设要求及各系统的业务办理的便捷性需要,定制学校专属的移动业务办理、资讯查询平台;

7.对我校多媒体设备进行迭代升级,对易损件进行定期维护:

8.增加我校VPN访问人数及调整VPN访问权限,解决图书馆、寝室、办公楼等环境内网访问权限问题。

()2024年建设规划

完善我校信息化建设方案,加快建设教育新型基础设施,逐 步开展我校全网网络更新,适度超前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搭建高速互通网络基础,建立学校全域数据仓库,推动数据治理及应用。

1.建设全光网络,部分使用场景光纤万兆入室,千兆到桌面稳固我校整体无线网络覆盖;

2.建设我校师生人脸特征库;

3.建设校内软件共享平台,推进我校软件正版化工作;

4.对我校部分楼宇内原有通道进行升级改造,明确线路标识,避免与强电管道交叉部署;

5.持续对各业务系统数据进行采集,建设全域数据仓库,完善学校数据标准及接口标准;

6.完善我校数据中台,以数据服务为核心,巩固数据治理、学校数据主题建设,推动数据决策分析应用;

()2025年建设规划

基本完成我校信息化建设,建立统管全局的孪生校园平台, 建立非结构化数据中台,完成教学资源平台实施部署,实现校本资源统一管理共享,统筹部署算力基础设施。

1.构建非结构化数据中台,进行非结构化数据治理,配合教学资源平台,实现全校非结构化数据统一管理、共享;

2.深化大数据分析建设,建立决策平台及数字李生校园,对师生情况进行决策分析;

3.完善教学资源平台的整体建设,并持续丰富平台内教学内容,实现对校内师生及校外社会人员的教学服务;

4.持续建设我校全光网络及无线网络维护;

5.建立教师个人主页空间。

()相关部门如何配合

为进一步落实我校信息化整体建设,保证各部门数据的可用 性,需要我校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的使用及规划中,统筹学校整体的建设思路,齐心协力加快完成我校信息化建设工作。

1.各部门在开发业务系统的过程中,需要根据信息管理中心 提供的接口要求及数据格式,完成标准化的接口及数据库建设,为以后数据平台的整体对接奠定扎实的基础。

2.各部门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业务系统建设完成后,让部门内的负责人积极配合,将业务系统用起来。

3.各部门需遵循网络安全的整体制度,在建设及规划中需要考虑到本部门及全校的网络安全问题,避免网络安全事件。

4.各部门目前及未来规划中涉及服务器或高性能的计算资 源时,需统一信息管理中心云平台资源,符合全校资源集中化管理要求,避免资源浪费。

5.各部门自身要有信息化建设的思维和成长能力,所建设的 业务平台要有前瞻性、先进性,遵循我校信息化发展路线,为我校数据平台提供有效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