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适应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学校教学管理体制,加强与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发挥基层教学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特制定本办法。
基层教学组织是教师教学共同体,是落实本科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成长与发展、组织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 (含专业、课程、实验室建设等)、承担群体性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学习等的最基本教学单位。
一、设立原则
院(部)应按照本单位所开设的课程(群)或本科专业设置,主要是课程(群)或专业的规模、建设任务和教学发展规划,设立基层教学组织;
基层教学组织的设立应与学校现行学科制与专业负责人制相互支撑,共同提升专业、学科、课程建设水平;
基层教学组织原则上要涵盖学校所有专业学科或课程,所有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任课教师(含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师资)都应参加到一个或多个教学组织中,实现基层教学组织的全覆盖。
二、基本类型
基层教学组织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供参考):
(一)系(教研室/虚拟教研室):以专业为单位,由专业负责人负责组建。以完成专业教育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以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为主要任务。主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专业实践实验教学等工作。教师人数达到8人的系(教研室),可增设副主任1人协助主任工作。
(二)课程组(教学团队):以从事具有相同或相关性课程模块教学的团队为单位建设。以课程教学质量提升为主要任务,主要开展教学大纲编写与修订、课堂教学运行、课程资源建设、课程教材编写、教师培训与教学研讨等工作。
(三)实验教学中心:以实验中心为单位,以专业实验室为单元进行组建。以完成公共专业实验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主要开展专业实验教学及其研究工作,原则上一个学院只设立一个实验中心。
(四)交叉教学组织:以具有创新性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团队为单位组建,鼓励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建设。以探索创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经验为主要任务,主要开展以交叉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特色课程资源建设研究、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等工作。
三、负责人任职基本条件
(一)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二)热爱教育事业,治学严谨,有较强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政治思想好、作风民主、为人正派,有一定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
(四)专业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带头人或学科骨干教师,原则上应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位,且在本校工作三年以上。
四、基本职责任务
基层教学组织以提升课程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效、课程建设成果、教育教学效果等为抓手。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按照“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等师德建设标准和要求,不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严格遵守教师行为规范,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努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二)落实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和知识体系,明晰课程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映射关系。
(三)抓实日常教学管理。科学执行人才培养方案,认真落实教学任务、教材选订。履行课堂质量主体责任,抓实备课、授课、课后反思、作业批改、辅导答疑、考试考查、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档案归档等主要教学环节。
(四)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持续推进金课、优秀教材建设。积极开设新课,开设研讨课、在线开放课程等课程;编写高质量教材和实验指导用书;开展集课程、教材、教辅资料、课件、试题、作业、案例等于一体的线上教学资源建设,积极引进一流大学教育教学资源。
(五)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数字化、智能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式等,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教与学的深刻变革。组织好各级各类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申报与实施,及时固化教育教学成果并积极应用与推广。
(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梳理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教案编写、课堂讲授、实验实训、作业论文、考核评价等教学环节,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与研究成果。
(七)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集体备课制、定期研讨制、新教师上讲台准入制、开新课新开课试讲制等制度。定期开展听课、观摩、评课、教学竞赛、教学工作坊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形成氛围融洽、能力互补、开放共享的基层教学组织文化。
五、考核与支持
基层教学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为教务处,具体工作由负责人所在单位归口管理。
(一)学校管理。教务处负责对各单位基层教学组织整体工作情况进行综合管理和定期考核。
(二)单位管理。各单位应根据学校管理办法,结合本单位实际,建立基层教学组织,制定相应的管理细则和考核标准;将每位专任教师编入相应的基层教学组织,从日常管理、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质量监控、教学研究与改革等方面综合评价,实施分类管理,安排适当经费支持基层教学组织开展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教学建设,以及日常教学活动、教学交流和教学培训。
学校加大对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的经费支持力度,定期开展基层教学组织工作考核以及优秀基层教学组织评选表彰活动。通过氛围营造、典型激励和工作约束等机制,促进各单位把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摆在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位置,确保基层教学组织有序运行,发挥实效。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由教务处、人事处负责解释。原《吉林财经大学系(教研室)工作规定》(吉财大教字〔2013〕19号)废止。
吉林财经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参考指标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指标内涵 |
1.制度建设 |
1.1管理制度 |
有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的基层教学组织发展规划、工作条例、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工作职责,履行有效果。 |
有详细、科学、合理的基层教学组织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
1.2 教学制度 |
备课、试教、听课、公开课、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研活动、实践活动等各项制度健全、规范。 |
2.队伍建设 |
2.1 队伍结构 |
教师队伍结构(职称、年龄、学历、学缘)合理,发展趋势好。 |
2.2 培养培训 |
有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和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措施明确,效果显著。 |
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实施效果明显,梯队建设效果好。 |
3.教研活动 |
3.1 活动计划 |
每学期制定详细的教研活动计划,主题明确、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一致,执行情况好。 |
3.2 活动开展 |
坚持开展教研活动,教研活动每学期不少于3次。活动记录、活动总结等相关资料完备。教研活动目标明确,主题突出,切合实际, 可操作性强,对教学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成效显著。 教研活动过程完整,内容具体详实,创新性较强。教研活动参与率高。有专门的活动场所,且配有丰富的图书资料。 |
3.3 活动总结 |
每学期均有切实、详细的教研活动工作总结,并对下一阶段工作提出具体要求。 |
4.教学管理 |
4.1 工作纪律 |
能严格遵守学校工作纪律,没有无故调课、停课、迟到、早退等教学差错和教学事故发生。调课、停课手续完备,且人均每学期次数不得超过1次。 |
4.2 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 |
能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方案、编写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实施有效果。 |
4.3 教案讲义 |
基层教学组织成员认真备课,有高质量的教案或讲义,且基本要素齐全,内容详细,格式规范。 |
4.4 作业考试及毕业论文 |
作业批改认真,辅导答疑等情况有详细记录,效果好;有完整的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试卷评阅认真、无差错;毕业论文设计有详尽的指导方案。 |
4.5 试讲、听课及公开课 |
青年教师首次上课均组织试讲并有记录;听评课制度落实较好,并有详实的听评课记录。基层教学组织负责人每学期听课≥6次,教师间互相听课≥3次。(注:2课时/次) |
有重点地组织观摩课教学,定期举行公开课,有活动方案和评议记录。 |
一级指标 |
二级指标 |
指标内涵 |
5. 教学研究 与改革 |
5.1 教改课题 |
教学改革思路明确,鼓励教学改革研究的措施得力,执行情况好;近三年获得省部级以上或校级重点教改项目立项≥1项。 |
5.2 教改论文 |
基层教学组织成员近三年人均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教改论文≥1篇。 |
5.3 教学成果奖 |
教学改革成果显著,近三年获校级一等奖或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1项。 |
5.4 课程改革与建设 |
课程建设规划科学,有计划、有措施、成效显著,有校级以上一流课程。关注学生对课程的反馈。 |
5.5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
能采用恰当形式实现师生互动,运用讨论式、研究式、混合式等教学方法,启迪学生思考,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
实践教学方法得当,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作用明显。能根据课程特点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以最佳方式教学,教师平均每学期人均应用线上教学或混合式教学的课时≥10%。 |
5.6 教材建设 |
有切实可行、目标明确的教材建设规划,执行情况好。选用能反映本学科发展前沿的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或规划教材的比例≥60%,马工程重点教材做到应用尽用。 |
有校级以上优秀自编教材;根据课程特点开发和应用高质量的课件,实验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需要。 |
6. 科学研究 |
6.1 科学研究项目及论文 |
科研成果显著,近三年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立项≥1项,教师人均以第一作者身份公开发表科研论文≥1篇。 |
7. 教学实绩 |
7.1 教学质量考核 |
近三年全体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合格率为100%。学生对课程满意度≥80%。 |
7.2 集体和个人 奖励 |
近三年集体或个人在各种争优创先活动、讲课比赛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或荣誉称号 (或校级一等奖)≥1项。 |
7.3 学生所获奖励或立项课题、公开发表的论文 |
近三年学生所获得的与基层教学组织所授课程相关的各类省部级以上奖励或课题立项或公开发表论文≥2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