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教育引导大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建立高等学校劳动育人体系,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劳动观念,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总体目标
通过劳动教育,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使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尊重普通劳动者,热爱劳动,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经过三年的努力,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常态化的浓厚氛围,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的劳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三、教育内容
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以课程教育为主要依托,以劳动实践为必要体验,以劳动文化为精神引领,以科学评价为综合保障,把握劳动教育基本内涵,教育学生崇尚劳动精神、参加劳动实践,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劳动教育过程中,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劳动实践是劳动教育的组成部分,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志愿服务劳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四、具体措施
学校加强劳动教育的综合统筹,拓宽劳动教育途径,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协同育人新格局。
(一)完善劳动教育课程设置
1.开设《大学劳动教育》课程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把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劳动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和学生发展相关的劳动科学知识教育,结合教学内容安排实践体验。课程在大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共32学时,其中理论部分28学时,实践部分4学时。学生须完成实践部分规定学时并记录劳动日志,由劳动实践责任单位盖章认定方为有效。期末考核由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共同组成,实践部分学时不满不予及格。
2.相关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鼓励教师对现有课程加以改进,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统一。主要与实习实训、科学实验、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教学环节相结合开展,注重分析相关劳动形态发展趋势,强化劳动品质培养。在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中设置实践环节,明确劳动时间和内容,深入劳动现场,将劳动教育贯穿于就业指导过程中。
3.多种方式丰富劳动教育内涵
鼓励有条件的教学单位联合同城高校或后勤等部门面向学生开设培养劳动技能的选修课程或短期培训,选修课期末统一考核,短期培训可视情况并入劳动月或专题讲座、实习实训的考核。
(二)全面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1.每学年设立一个劳动周
在第一学期设立劳动周,组织学生集中开展劳动实践。各学院结合专业能力素质要求、职业发展需要,采用集中组织劳动、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劳动周需明确目标内容、活动设计、工具使用、考核评价、安全保护等劳动教育要求。
2.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
以大一、大二年级为主要适用对象,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结合校园生活,开展绿化养护、校园卫生、教室清洁、实验室维护、文明寝室建设等劳动锻炼和爱班级、爱校园的主题劳动活动。活动纳入学生日常管理,明确学生生活中的劳动事项和时间,养成学生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乐于劳动的良好习惯。
3.开展生产劳动实践
以大三、大四年级为主要适用对象,开展生产劳动实践。打造“专业+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劳动实践”等劳动实践育人模式,组织学生深入生产劳动第一线感受劳动的魅力,体验现代科技条件下劳动实践新形态。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深度融合,提升就业创业能力。
4.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
以大一至大三年级为主要适用对象,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以校院团学组织为主体,开设志愿劳动项目,利用社区、街道、敬老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志愿者服务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开展公益劳动。设置校内公益劳动和助研、助教、助管岗位,结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服务性劳动,强化公益服务意识和主动奉献精神。
(三)建设劳动教育长效机制
1.宣传劳动精神丰富内涵
在全校开展劳动教育学习宣传活动,总结劳动实践经验和做法,多种形式宣传典型经验和典型事迹,发挥榜样育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各学院以班级为单位,通过座谈会、主题班会、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多种形式,结合时代主题和生动案例提升学习效果,教育学生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把握劳动精神和奋斗精神的实质和内涵。
2.选树劳动教育先进典型
以“五一”国际劳动节主题活动、“劳动之星”评选等为抓手,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选树一批优秀典型,对劳动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
3.营造劳动教育浓厚氛围
开展劳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邀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开展校园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工匠精神和劳模风范。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工会、妇委会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劳动教育专题讲座,广大教师、管理干部积极参与,示范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活动,营造劳动教育浓厚氛围。
4.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研究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开展劳动教育教学研究,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开展劳动经典研读活动,强化劳动伦理和未来劳动发展趋势研究,深化学生对劳动本质的理解。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建设劳动教育在线课程,打造劳动教育“金课”。
5.将劳动实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各项指标设计,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实现劳动教育在综合素质体系中独立占比。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明确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认同情况的评价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学生综合测评和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由学校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学生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劳动教育体系设计、教学管理、劳动教育组织及学分认定等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办公室主任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劳动教育工作办公室定期召集工作协调会,分析、商讨、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二)落实政策措施
设立劳动教育专项资金,确保劳动教育的时间、师资、经费、场所、设备等条件到位,鼓励开展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扶持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研究立项,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
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大力倡导劳动精神,完善教师评聘和考核机制,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组织教师通过挂职、进修等方式参与基层社会实践,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聘请专家、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优秀社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构建社会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三)完善协同机制
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实施、师生安全保障和劳动教育考核激励等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除常规考核评价以外,对组织得力、成果显著的单位和个人,适时给予表彰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