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吉林省教育厅《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强化课程育人功能,提升课程育人实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建设目标
课程思政的理念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共识并深入人心,在所有学科专业、各类课程实现全覆盖,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形成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体现时代要求、彰显吉林特色、契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建设“五个一”的目标,即:设立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课程建设团队,建好一批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资源库,开展一次课程思政教育成果展,形成广泛而有深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格局。构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体系和评价体系,结合“新文科”“新工科”建设,建成在省内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
三、教育内容
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
——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党情世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开展“中国精神”主题教育。以新时代伟大抗疫精神和蕴涵革命传统中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联精神等为主题,开展“四史”学习等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拓展“校史文化”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吉林财经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红色财经学校,一直与党和国家共命运,学校血脉里流淌着红色基因,挖掘学校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进程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爱校、荣校的热情与决心。
四、建设任务
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贴标签”问题,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
(一)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四个融入、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理念,有针对性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科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进行统筹设计和系统谋划。
对于公共基础课程,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对于专业教育课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对于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对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对于社会实践类课程,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
(二)提升各专业类课程的思政建设质量
进一步梳理各类课程的价值引领元素,深度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元素,培养打造法治、廉洁、诚信的高级专门人才。
对于经管文法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通过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
对于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
(三)将思政内涵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
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中,在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时,将课程思政作为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选用并讲好马工程重点教材,推进教材内容进人才培养方案、进教案课件、进考试。
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鼓励采用案例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
强化第二课堂育人实效。充分挖掘区域优质育人资源,形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合力育人的局面。组织开展“财经大讲堂”等系列讲座,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工匠名师和抗疫英雄等为学生传播中国精神。利用各类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实地考察、访谈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感悟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活动等,不断拓展课程思政教学新途径。
(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的意识和能力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动广大教师强化育人意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纳入课程思政考核评估首要要求,落实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健全教师荣誉制度,引导广大教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提升育人能力。将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运用与提升作为重要考核评价指标,引导教师提升政治理论修养。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教学能力提升等工作,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等专题培训。
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鼓励各学院搭建课程思政建设交流平台,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专题研讨、现场教学观摩、教学设计案例分享等活动,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教学创新大赛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活动中强化课程思政导向,以赛促建、以赛促教。
构建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体系。充分发挥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作用,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鼓励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开展研究,鼓励高层次人才开展研究。发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作用,加强重点、难点、前瞻性问题的研究。
(五)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抓机制建设,压实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本科教学分类评价、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及教学工作业绩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将院系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内容、成效等工作情况纳入院系人才培养工作考核范围。
抓价值引领,优化评价体系。研究制订科学多元的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在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突出价值引领,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作为教学效果的考量要素。通过学生评教、督导、同行和领导听课等方式,综合考量课程思政的融入度和对学生的影响度,以科学评价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抓教学效果,健全激励机制。建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激励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评优评先的重要内容。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教学名师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课程思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处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推进落实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统筹开展本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各项建设任务落地落实。
(二)夯实主体责任。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为课程思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学校统筹制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统筹各类资源,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投入力度,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专项经费支持。
学院负责推动全体教师、尤其是高水平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思政工作,统筹推进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任课教师进一步增强育人意识,深入挖掘学科专业和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和创新课程思政实施办法,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能力。
(三)强化考核评价。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激励约束机制,依据《吉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高校指标(试行)》,制定《吉林财经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指标》《吉林财经大学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引导完善课程思政建设。
六、工作安排
(一)2021-2022年,根据《吉林财经大学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指标》,完成不少于20个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的评审立项建设工作。
(二)2021-2022年,根据《吉林财经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指标》,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中所有课程全部按要求达到课程思政建设基本要求;不低于50%的专业核心课程(以最新版培养方案中列出的为准)达到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标准。
(三)2022年底前,推动课程思政与现代教育技术深度融合,创新思政元素展现形式,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线上精品课的录制工作,推动线上与线下教学深度融合。
二〇二〇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