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规章制度

教学基本建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规章制度 >> 教学基本建设 >> 正文

吉林财经大学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实施方案

发布日期:2024-06-17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部署、新时代全省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好新时代全国和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专业建设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服务振兴发展为宗旨,不断强化为吉林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服务的办学导向,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国家和吉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建设目标

2022年,“四个回归”全面落实,学校地方性财经院校办学特色突出,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专业点和一批高水平特色课程,引领带动学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努力将我校建设成为在国际有影响、国内知名、省内地位显著、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

二、重点内容及落实举措

2022年,围绕高教强省战略,针对制约我校本科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等关键问题,学校确定以下重点建设内容及落实举措。

(一)大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引领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扎实推进大学生“学习筑梦”行动。以“爱心教育”的特色育人理念为切入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落实到质量标准、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工作中,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关心社会。

2.深化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打好思政课质量攻坚战,全面开设“学习筑梦”思政课选修课,提高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打造一批学科育人示范课程,评选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尽快实现全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全覆盖,推动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承担起育人职能。

3.构筑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严格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创建大思政工作体系的相关文件精神,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育人功能,着力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全力打造“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牵头单位:宣传部、学工处、教务处

(二)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

1.优化专业布局

进一步完善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围绕振兴吉林,高度聚焦吉林省现代服务业、新文科、互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的专业建设;落实好国家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不断改善专业基础条件;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教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

结合学校实际,增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建立专业人才预测和预警机制,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就业等情况,按照控制总量、优化存量、用好增量的原则,对社会评价不高、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提出预警、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牵头单位: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教务处、招生就业处

2.努力建设一批特色高水平专业

依托学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重点建设10个省级特色高水平本科专业点,力争35个高水平本科专业点进入国家“双万”计划;发挥特色高水平本科专业骨干示范作用,适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构建课程体系;鼓励有条件的特色高水平专业参加专业认证。

牵头单位:教务处

(三)着力抓好教学改革

1.探索实施大类招生和培养

大类招生和培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也是学校在高教强省战略下进行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各教学单位要按照高教改革的要求,探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有条件的学院实施大类人才培养改革,在12学年后进行专业分流,鼓励、支持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发展志趣自主选择学习成长路径,逐渐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机会,持续推进教学管理改革。

牵头单位:教务处、招生就业处

2.完善学分制管理制度

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课程。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促进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和教学模式深度转变,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选课制、导师制、学分绩点制、学分互认制、弹性学制等教学制度体系,构建现代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纳入学分管理系统。部分专业积极申报“双学位”,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牵头单位:教务处

3.推动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改革

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推行“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促进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背景下各种资源,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和课程实际,强化教学设计,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通过开展“金课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一批“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根据课程特点和要求,采取大班、中班和小班、长课和短课有机结合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传统教学模式,有效增加课堂教学互动,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推动课堂教学公开,建立听课和观课制度,组织校内名师和优秀教师重点听取青年教师和教学相对薄弱教师授课情况,帮助提高授课水平。

牵头单位:教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4.加强学习过程管理,进一步改进学风

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成绩中的比重;通过期中考试、作业批改等加强学习过程管理。鼓励教师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与考核方式,教师课前要加强准备,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课下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要合理规范和管控学生在课堂使用手机行为,加强对学生课堂笔记的督促检查。严格毕业标准,未达到培养合格标准的学生,一律重修课程或延期毕业。完善学业预警和服务指导体系,对学业有困难、考试不合格的学生,要及时提醒,科学帮扶指导。

任课教师和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等部门要齐抓共管,加强对学生的考勤管理,杜绝学生无故旷课,努力打造无迟到早退课堂。学生工作处和各学院学生工作部门要坚持课前检查和听看课制度,严肃课堂纪律管理;认真落实受到学业警示、纪律处分学生的信息送达制度,建立良性的家校共育机制;要通过主题班会、微信群、QQ群、宣传栏等形式加强学风考风宣传教育,严格执行考试违纪作弊处理有关规定;继续推进学生互助学习讲师团建设,促进优良学风;完善各项学生评奖评优机制,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考核记载。

牵头单位:教务处、学工处、团委

5.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一是建立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实现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的交叉、渗透、融合,全程化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开设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开发在线开放课程,丰富、共享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并纳入学分管理。

二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专业教师参与创新创业实践,吸引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创业成功人士走进课堂、担任兼职教师。

三是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整合学生的课外实践、专业实习和创新创业实训,实现专业培养和创新创业培养的统一。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充分发挥大学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载体作用,以真实的创业项目对学生进行实战训练,让学生真正有指导、有项目、有提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积极拓展学科竞赛领域,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创业热情。鼓励将学生竞赛活动、教师科研项目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

牵头单位:教务处、团委、招生就业处

(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严格贯彻《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发扬“正己、正学、正人”的教风,引导教师将潜心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不断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将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岗位聘任和各项奖惩的首要内容;严格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牵头单位:宣传部、教务处、校督导组

责任单位:各教学单位

2.强化教师教学主体责任,完善教学激励政策

开展新一轮的校级教学名师、优秀主讲教师评选,建设优秀教学团队,激发教师潜心教学的积极性。完善教师评价考核制度,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的主要依据;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机制。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加大对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争取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零的突破。

建立以教师基本工作量为核心的绩效工资分配机制,提高教学人员基础业绩绩效,保证合理的工资水平。

推进教师科研与教学互动融合,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反哺本科教育教学,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制定教师职务评聘激励性政策,对优秀人才保障职务待遇,畅通高层次人才评价的“绿色通道”,充分发挥我校引进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

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凡无特殊原因,教授、副教授无故一学年之内不给本科生讲授课程的,当年考核确定为不合格,取消其参加当年各种评优资格;连续两个学年不服从安排讲授本科课程的,学校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

牵头单位:教务处、人事处、科研处

3.大力提升教师教学发展能力

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积极搭建教师教学发展平台,着力提升我校教师综合实力与水平。加强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申请公派国外研修项目,选派教师参加国内短期培训,并在校内举办各种形式的教学培训和研讨活动,为新入职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提供良好平台。

积极探索个性化教学咨询、教学指导工作模式,构建覆盖教师职业生涯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举办青年教师讲课大赛、教师说课大赛、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活动,并加大奖励力度和宣传力度,引导教师重视教学、投入教学、乐于教学,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牵头单位: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五)强化实践育人

1.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通过新经济联合创新实训中心的建设,整合现有实验、实训及科研项目,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论证、探索互联网+、物联网、VR的广泛应用,并与创新创业训练及创业孵化有机衔接。形成“学科、专业实训——产学研用培育——新业态、新技术拓展实训——虚拟仿真实训——创业云孵化”的综合创新实训的生态体系。

各学院体系化梳理实验实训项目,建设以学科或专业为主体的综合实训系列;截至2022年末,建成以VRARMR、蓝箱技术为主体的虚拟仿真实训室5间,用于支持旅游导游、商务谈判、物流管理、虚拟直播、模拟法庭等内容的实训项目;建成支持500人同时参与的跨专业创业经营实训中心。

继续加强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努力建设实验教学队伍,重点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牵头单位:教务处、信息管理中心

2.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

拓展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渠道,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能满足本学院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企合作试点工作,创建校企合作教育新机制,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牵头单位:教务处

3.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从本科生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鼓励他们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启动教师科研项目支持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吸纳大学生进入教师科研项目组,促进教师科研项目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相结合。为培养部分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条件。

牵头单位:科研处

4.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

进一步完善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管理制度,强化指导教师责任,加强对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继续严格实行论文查重和抽检制度。

牵头单位:教务处

(六)加快教学信息化建设

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制度建设。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建立和完善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机制,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有序有效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应用及管理。截至2022年末,新建智慧教室10-15间,实验楼各实验室实现预约开门、远程强电等智能化管理,推动形成支持学生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环境;建成以教学基本状态库为核心、可动态监测教学基本状态的智慧校园数据中心。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十三五”期间要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5门至40门;至2022年末,建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0门,其中,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约占一半,努力建成35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牵头单位:教务处、信息管理中心

(七)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监督作用

进一步完善校、学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重点加强教研室建设,逐步将教学管理重心和主体下移至各学院(部)。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促进校、学院二级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优化结构,提高业务素质,细化管理办法,完善教学工作流程。

建立由学校、学院(部)、教研室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网络。继续加大干部听课力度,各级党政领导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倾听师生意见,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教学督导、教学管理人员通过随机听课、检查教学工作等方式,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使全校的教学工作始终处于一个动态的质量监控过程中。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畅通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包括学生信息员、教学督导、教学质量评价、教学检查、干部听课等获取信息的反馈机制。对这些信息及时进行处理,做出快速反应和相应的工作调整。

牵头单位:教务处

三、评价方式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要求,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和发展目标,构建教育基本标准,确立人才培养要求,建立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具体包括学校开展的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实践教学评估、毕业论文检查评价等,并将评估结果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

不断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通过评估引导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工作改进的方向,激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与教学责任事故的认定办法。在教师职务、职称评聘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

建立校级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专项督导的新型评估体系。结合不同学科专业特点,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对各学科、各学院开展评估和评价。有针对性地建立评估结果公示和约谈、整改复查机制。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在标准制订、评估监测及学风建设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保障机制

(一)思想保障

组织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切实增强振兴本科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组织全校干部教师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围绕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开展专题学习、集中研讨,使各方面思想、认识和行动高度统一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要求上来。一是聚焦教育工作的“两个根本”,深刻领会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二是聚焦以本为本,深刻领会高教大计、本科为本,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充分认识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在教育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的前沿地位。三是聚焦四个回归,深刻领会四个回归的丰富内涵,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切实落实到办学治校全过程。

(二)组织保障

学校党委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将定期研究本科教育工作,相关部门和院部负责人要切实担起责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确保达到预期成效。为了确保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实施方案有序展开,学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组长:校党委书记、校长副组长:全体副校级领导(主管教学副校长任常务副组长)成员:学校办公室、宣传部、教务处、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办公室、纪检监察办公室、人事处、科研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财务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信息管理中心、校团委、资产管理处、后勤保障处负责人,各教学单位院长(部主任)、书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教务处处长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学校贯彻实施方案推进、落实及协调工作。

(三)资金保障

学校将保证和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经费投入,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开展。通过逐步提高教学支出占总支出比例,对国家和省级各类教学项目按要求予以经费保证。优化教学支出结构,提高用于教学激励、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学研究、实践实训等方面的支出。

(四)条件保障

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以制度规范管理,逐步形成机制,实现有效的教学条件保障。包括教学资源建设的论证制度、教学资源的共享制度、实验室开放制度、教学设备教学基础设施维修制度、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购买管理制度,以及师生实习实践相关制度。通过这些制度体系促进教学条件中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共同建设和保障,使教学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有效的使用。

(五)机制保障

贯彻实施本方案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任务重、要求高,必须明确责任目标,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一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科学制定专项计划,使学校各方面工作适应新时代要求,形成依法治教的制度体系。二要加强宣传引导。通过专题学习、交流座谈等形式,组织全校师生深入学习实施方案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为实施方案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三要明确工作任务。对实施方案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责任单位,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进度和责任主体,并将主要任务和核心指标分解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分阶段、分步骤组织实施。四要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对方案执行情况的跟踪与控制,探索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及时掌握方案实施情况,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将检查评估结果纳入单位绩效考核和干部考核范畴。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