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规章制度

教学基本建设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规章制度 >> 教学基本建设 >> 正文

吉林财经大学“十四五”本科专业建设规划

发布日期:2024-06-17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落实推进“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加快特色鲜明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步伐。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吉林财经大学“十四五”改革与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建设总结

“十三五”期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始终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力推进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学校入选吉林省博士学位授权建设A类高校,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

(一)主要成绩

1.审核评估成绩优异。20166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对我校开展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全面评价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充分肯定了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和鲜明的办学特色,一致认为吉林财经大学的本科教学工作较好地实现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

专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学校抢抓国家实施“双万”建设计划的历史机遇,坚持把“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作为学校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电子商务等6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统计学、财政学、税收学、法学、日语、财务管理6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以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为导向增设新专业,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探索财经类专业升级改造新路径。“十三五”时期,学校增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应用统计学、金融科技、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跨境电子商务5个新专业,本科专业数量增至37学校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巩固和加强传统优势专业,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布局。

3.课程建设取得新成效。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为目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加强,主渠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优化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结构,加强人文素质等通识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保证学生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1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课程被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课程被认定为吉林省一流本科课程,9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课程被评为省级在线开放课程,7门课程入选吉林省高校“金课”建设项目,2门课程入选吉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课程,2门课程被评为省级学科育人示范课程。

4.立德树人成效显著。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构建1+1+6”的协同机制和“一核五优”“大思政”工作长效机制。秉承“四个融入、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构建完善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组织育人“十大育人”体系,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门课程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该教学团队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学校入选吉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5.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校建筑面积达到31.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用房达到9.6万平方米,学生公寓建筑面积达到15.4万平方米,行政办公及其他生活用房达到6.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达到1.65亿元。争取中央财政1亿元资金,实施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的新经济(数字经济)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建设项目。光纤接入出口带宽总量达到4.7Gbps。图书馆购置纸质图书16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订购外文原版期刊83种。

6.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新突破。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度重视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形成一批教学改革成果。获批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84项,其中重点项目17项;省级教育教学规划项目149项,其中重点项目23项;获批省级新工科项目3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管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创新实践中心获批省级工程创新训练中心。

7.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10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特色高水平专业10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1个。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获批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课程2门。学生获得国家级荣誉和奖项826项,省级荣誉和奖项2156项,市级荣誉和奖项230项。学校获得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院校资格,推荐名额大幅度增长。新增保险、图书情报、新闻与传播、电子信息4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招生优势持续巩固,就业质量稳步提升,留省就业率达到50%以上。麦可思就业质量评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一直保持在97%以上,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毕业生能力素质水平能够胜任工作岗位要求,毕业生能力素质结构与社会需求契合。在社会上赢得良好口碑。

(二)问题与不足

学校虽然在专业建设与本科教学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较,与高等教育从数量增长到内涵发展的趋势相比较,与学校中长期的发展目标要求相比较,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四新”建设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已取得的建设成就与学校发展的要求相比较还有差距;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发展还不平衡,“一流专业”建设与建设目标存在不小的差距;高级别、高水平、标志性的教学成果数量偏少,教学研究与改革仍需着力加强;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规范,教学激励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学生学风建设还需加强,在校本科应届毕业生考研率偏低,就业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十四五”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三)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紧紧围绕国家“双一流”和吉林省“双特色”教育战略,紧扣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定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高质量本科教育攻坚行动工程,深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深化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深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革命”。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互联网+”教育模式改革,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构造体现立德树人和融入“新文科”建设理念的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主要建设目标

1.新一轮审核评估成绩优异,本科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全面了解评估指标内涵,对照各项评估指标梳理前期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检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筑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夯实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核心地位,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铸就新的价值坐标实现新作为,以优异成绩通过新一轮本科教学审核评估。

2.一流专业建设成效明显、专业结构布局更加合理

1)深入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力争新增10个左右专业跻身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深入开展“育人立校”工程,强化教学基本建设,实施专业建设质量提升工程。改进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完专业预警制度。增设3-5个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专业。

3)积极推进专业认证工作。

3.一流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财经特色得到彰显

1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积极参加吉林省智慧课堂创新大赛。教师参加大赛获奖20项以上。

2)开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落实优质课程提升工程,力争新增20门省级及以上课程,其中国家级5——8门。

3)开展优秀教材建设工作。力争5部教材进入省级重点教材建设立项名单;3部教材获省级及以上优秀教材奖。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日臻完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

1)构建“四个融入、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工程落地,加强思政课程群建设,建立“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课+课程思政”铸魂育人课程体系。

2)构建“系级团队—院级工作坊—校级双创基地—产业园”四层次创新教育体系。

3)积极申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奖30项。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

5.教学研究与改革持续深入、教学研究改革成果突出

1)加强对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的培育,力争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60项以上、获批国家级立项3项以上。

2)加强教学成果的总结与凝练,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416项,着力产出独具特色的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突破。

6.教学管理监控保障体系得到强化、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严格学分质量要求,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

2)落实《吉林财经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办法》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工作理念,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7.学习环境风清气正、学生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1)大力弘扬踏实认真、顽强拼搏、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

2健全就业创业促进和质量保证机制,构建政产学多主体就业合作体系。加强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全面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构建完善智慧化就业服务平台。落实省委“奋斗有我,‘就’在吉林”要求,加大留省就业创业工作推进力度。

三、“十四五”建设主要任务

(五)加快专业优化调整步伐

1.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深入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修订完善一流专业培育与建设规划。在学校统一布署下综合权衡不同学科门类下各专业的资源分配。

2.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根据学校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社会需求,采取合理布局,整合拓宽,动态调整的思路,以新文科建设为统领,积极增设与国家及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专业,新专业建设方面取得进展,形成合理的专业布局,增强专业的吸引力与社会知名度。加强招生宣传工作,提高第一志愿录取率。

3.积极开展专业认证评建工作。深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结合《新文科建设宣言》的要求,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专业做好认证准备与认证工作。贯彻落实教育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建设。

(六)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本为本”,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育才立校工程”,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商科”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切实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和结果满意度,培养理实交融、知能并重,具有持续竞争力的高素质财经人才。

2.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准确凝练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凸显专业培养特色。结合专业认证要求,加强理论基础,加大相关信息科学类课程的比重,强化实践与创新创业环节,突出财经、统计、管理专业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形成融财经性、学术性、应用性为一体的开放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3.优化调整课程体系。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新文科”建设需要和人才培养目标,以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知识技能需要和学生就业能力接轨为导向,建立能支持毕业要求达成和符合专业认证要求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体系整体结构优化、课程类型优化和课程内容优化,保证学生培养规格和毕业要求。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改进实践教学运行机制,着力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提高,引进和开发仿真模拟实训课程。

4.推进开放办学,提高国际化育人水平。实施“办学国际化行动”,坚持开放发展与共享发展理念,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范围。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深层次合作,为我省建设教育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枢纽提供支撑。

(七)全面推进创新示范课程建设计划

1.加强课程建设。建立健全新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以及实践教育体系。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打造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课堂。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工程,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力争建设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

2.加强教材建设与选用。严把政治关、学术关,严格使用“马工程”重点教材。进一步健全完善教材编写、评价、出版制度,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鼓励教师持续更新教育教学内容,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课堂、写入教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3.改革教学方式与手段。鼓励和支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助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借助信息技术,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打造智慧学习环境,探索实施智能化的精准教育,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智能时代核心竞争力。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积极推进课程考核方法改革,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能力的考核,主要评价学生平时学习情况,以督促学生强化学习意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贯穿整个课程教学始终。

(八)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实习环境

1.强化实践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实践育人,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扎实开展实践教学、社会调研、学科竞赛等实践教学活动,深入开展好暑期“三下乡”、实习实训月、积极参与政府各类第三方评估等社会实践活动。

2.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合理整合现有实验室资源,多元化教学,不断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结合学校特色建立智慧实验室。加强实习、实训和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打造更多“双创”平台,争取国家级“双创”园区,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全面服务。开展教学实践基地库的建设,拓宽和加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建设。

3.加强学科竞赛活动。积极鼓励教师、学生关注主要学科竞赛项目、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力争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提升。鼓励支持教师和学生积极申报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效果。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科竞赛为切入点,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

(九)探讨建立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1.开展学风教育活动。大力弘扬踏实认真、顽强拼搏、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培养学生自我计划、自我学习、自我检测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加强考风考纪教育。加强考试过程管理,规范考试程序,加大违纪处理力度,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3.全面提升“第二课堂”育人质量。推行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和“第二课堂”奖励制度。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开发专门课程,组建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的指导作用。

4.全面提升考研率。建立合理考研机制,将考点内容合理分散到平时的课程教学中,在注重知识系统性、完整性的基础上,形成记忆链、知识链的整体,为毕业生的进一步深造提供基础。

(十)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工作

1.加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力度。立足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围绕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重点、难点或热点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加强突显学校财经办学特色研究,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2.加强高水平教学成果的凝练与培育工作。在教学成果“做强、做大、做特”上下功夫,着力产出独具特色的高水平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力争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突破。

(十一)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加强学生学业与学籍管理。进一步健全完善学分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建立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完善学分标准体系,严格学分质量要求,建立学业预警、淘汰机制。

2.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认真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

四、保障措施

(十二)加强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领导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要求,加强对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建立以教务处牵头抓总,以各学院(部)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领导组织体系。学校定期召开全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建立学院院长(部主任)、教学院长工作例会制。各级党组织和各单位要把教学质量和为教学工作服务作为评价和衡量本单位工作的重要依据。各学院(部)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教学质量,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政策支持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促进教学、后勤服务教学、教师热爱教学、人人关心教学”的全员、全方位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氛围。

(十三)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设立教学改革、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学生学科竞赛等教学专项经费,保证专款专用。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加大智慧教室建设力度,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完善教学和学习条件。

(十四)加强教学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的建设

充分发挥各级教学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的作用,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指导和咨询,认真研究教学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学校提出建议,促进学校的教学建设和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推动学校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