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的文件精神,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水平,增强学校科研能力,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坚持“规模适度、结构合理、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工作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教学是高校工作中心地位的理念,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突出特色发展,全面推进我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力争在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方面实现历史性跨越,为把我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二、建设目标
进一步深化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提高专业、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强化素质教育和实践育人环节,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教学改革研究,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我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主动适应行业经济、社会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需要,为高教强省和人才强国提供智力支持。
三、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1.建设目的
坚持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为全面提高学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障,达到领导工作重心、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教学评价等都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中心的目的。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建立定期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的机制
每年召开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听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汇报,确定年度教学工作重点,研究解决本科教学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学校定期召开全校性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围绕重点工作开展研讨,推进学校教学改革和教学基本建设,完善重视本科教学的机制。
(2)突出学院(部)在本科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院长(主任)作为学院(部)本科教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本科教学和专业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学院(部)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全体教师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学院(部)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工作。
(3)建立相关部门协调联动的保障机制
相关部门开学前联合检查本科教学工作落实情况;每学期召开相关部门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协调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师生来访和座谈、调研等方式,及时了解、反馈和解决教师、学生关心的教学问题;对特殊学生的学业问题定期会商,及时解决和化解部分特殊学生因学业问题可能导致的校园突发事件,维护校园安全、和谐、稳定;建立本科教学应急保障机制,解决其他突发教学问题。
(4)加强人才培养经费保障
增加对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切实保证教学工作必需的各项经费;进一步加强对实验实践等教学基本条件的投入,加大对教学改革所需经费的支持力度,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增加经费使用透明度,提高教学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加强专业建设
1.建设目的
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增强专业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教育创新理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以质量求发展,以特色创一流,进一步完善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结构;构建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与教学资源、教材、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专门人才、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①以实验班为载体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依托国际会计实验班、国际金融实验班、工商管理实验班等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进培养体制、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创新与改革,培养和造就专业技术领域及行业需要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深入推进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积累经验。
②实施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结合学校应用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国家级、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会计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等)为依托,推进校企(行业、部门)联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模式的改革。
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使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加强重点专业建设
对我校重点专业分批次进行建设,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引导专业科学定位,优化结构,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和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争创一流,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围绕重点专业的优势与特色,进一步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水平,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建成一批教育理念先进、改革成效显著、特色更加鲜明的专业试点。
(3)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紧缺人才的相关专业建设
结合学校实际,增设与互联网、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等关系到未来环境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专业,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对紧缺人才的迫切需要。
(4)进一步推进本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
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根据社会对人才需要设置专业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学校教育教学发展情况及学科、专业属性等因素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配置,使学校专业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优化、优势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
(5)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建立专业预警和退出机制。出台关于本科专业预警退出机制的相关文件,根据社会需求及学生就业等情况,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提出预警、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6)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
进一步拓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推进人才培养国际化;加强中澳联合办学项目建设,推进与俄、日、韩等多个国家的学生交流活动;支持中外大学间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联授,扩大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增强学生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推进课程建设
1.建设目的
加强由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课程、网络课程和优秀课程组成的课程体系建设;建立精品课程开放共享系统;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优化和创新教学内容,进一步提高我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推进精品课程建设
按照“保证质量、重点建设、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建设师资队伍,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公共基础课进行重点建设,使其达到国内同类优质课程建设水平;依托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精品课程数字化建设,以带动全校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高。
(2)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以名师名课为基础,建设校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培育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成1或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按照资源共享课的技术标准,对学校已经建设的各级精品课程进行升级改造,推动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享。
(3)建设网络课程
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将课程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有机整合,构建网络课程建设平台,推进课程建设的数字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拓展课程相关的知识资源,利用网络的时空优势和技术手段,营造师生间互动和学生间互动的环境,建设由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活动等三部分构成的网络课程。
(4)深化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改革
改变满堂灌、注入式教学方法,倡导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先进教学方法,倡导个性化教学,突出强调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质疑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表达交流与组织协调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进行考试方法改革,根据课程自身特点,改革考试内容、形式、手段和方法,构建科学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考试评价体系。
(5)加强文化素质类和创业教育类课程建设
从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和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角度,重点建设一批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等文化素质类的通识课程,使我校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面向全体学生,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模和办学特色,开设“创业基础”、“创业管理”相关创业教育类的课程,推动学校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强化实践育人
1.建设目的
树立实践育人的观念,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增加实践教学经费,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实验室建设,拓宽校外实践渠道,努力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共享;拓展第二课堂教育,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大学生实践创新平台,促进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继续加强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配齐配强实验教学队伍,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优势使现有的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水平达到省内同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领先水平;增设质量高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实验课质量,开展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合作,建设协同创新平台,重点建设成效显著、优势特色明显、受益面广泛、影响面宽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争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突破。
进行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全面强化全校实验室的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实验室条件建设,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加强实验室开放管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学科竞赛提供支持。
(2)加强大学生实习基地建设
积极拓展渠道建设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增加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联合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合作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加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
(3)积极实施学生科研创新计划
建立学生专门项目申报立项制,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由组队、自主提出科研项目、自己寻找指导教师的方式,开展自主性学习研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依托现有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学生科研创新计划,提倡实践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学校将安排专项基金作为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经费,为学生科技创新、成长成才搭建平台,支持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
(4)设立大学生各类学科竞赛专项基金
制定大学生竞赛活动管理办法,设立竞赛活动专项基金。支持大学生参加“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竞赛全国决赛”、“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等竞赛,扩大学生的参与范围与人数。
(5)引进实践教学管理平台
通过引进或合作开发的方式,建设一套较为成熟、完备的实践教学管理平台,使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各类学科竞赛活动网络化管理,整体提升实践教学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6)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
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管理,强化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开题工作,开发毕业论文(设计)模板;利用中国知网的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抄袭检测,增强学生学术诚信,对获得优秀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表彰。
(五)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1.建设目的
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学校各个方面,贯穿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积极探索新媒体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遵照《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标准》,加强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群建设,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联系实际,讲究实效,努力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批主题教育网站、网络社区。
(2)进一步完善主题推进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进一步凝练教育主题,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主题教育的思想源头;坚持在不同年级、不同类别的学生群体中确立相应的教育主题,分年级、分类别、递进式、分层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时间集中、主题突出的思想教育活动;加大理论教育模块和实践强化模块的工作力度,使不同年级主题教育与不同类别主题教育纵横交织、彼此呼应、相互推动。
(3)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增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4)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驻军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学习,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倡导和支持大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加勤工助学;在暑期“三下乡”、“三创”活动、各类学生社团及协会等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使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建设目的
加强师德师风及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教师投身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发展潜力等业务综合能力,促进教师教学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符合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教师队伍。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成立“吉林财经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为全校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服务和支持,开展教师培训,将教师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新教师100%得到培训,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国内培训,组织教师进行6个月以上的长期培训,选派优秀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促进教学研究与改革,开展教学咨询服务,进行教学资源汇聚与共享,培育省级教学名师;教师间教学交流氛围形成,教学研讨交流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趋于成熟,教学咨询、教师职业生涯设计等形成特色。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做好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岗位聘任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在教师培训和日常工作中,强化师德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
(3)制定和完善促进教师发展的规章制度。制定教师培训制度、新教师助课制度、新教师导师制度,完善新教师试讲制度;建立“双师型”教师的激励和考核机制;重新修订《吉林财经大学关于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规定》,把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作为基本制度和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
(4)强化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成果等在教师岗位聘用、评奖中的作用。在学校教师岗位聘用制度的制定中,将教师教学效果、教学成果等作为考核指标,将各级教学类成果及获奖与科研获奖同等对待,并对各级教学类成果给予奖励。
(5)加强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建立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培训专业教师的机制。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聘用企业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等社会各界卓越人士担任兼职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水平。
(6)强化高层次人才在本科生教学中的作用。充分发挥我校引进和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在本科教学中的作用。鼓励并要求我校引进和培养的学术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负责人为相关领域本科生授课、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设相关专题讲座等,并将此作为人才引进和考核聘用的基本条件。
(7)提升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每年选派一批青年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国外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合作研究;加大从国外高校引进优秀博士来校从事教学的工作力度;有计划地选聘外籍教师充实到我校教师队伍之中。
(七)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建设目的
深刻认识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教学质量管理,鼓励各院(部)建立科学化和常态化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科学制定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加强全过程管理,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树立“质量为生命”的观念,强化过程控制,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以及有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师工作等方面的质量标准和规范,进一步规范人才培养各个环节。
(2)开展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我校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制定并实施院(部)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制度,其相关数据在全校范围内公布。
(3)健全院(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强化教研室、课程组的团队建设与职能,要求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程进行集体备课,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共同进行教学法研究;院(部)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和院(部)教学质量检查组,要发挥实效,真正起到监督和保障的作用,形成全面、系统、快捷、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由教学质量监控组织系统、教学质量监控内容系统、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与方法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实施全要素质量管理。加强对全员进行质量管理的政策、知识和方法的宣传培训工作,从人才培养质量的实际需要出发,抓住主要环节设置质量监控要素,要求各相关单位通力协作,制定并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确保本科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核心作用,共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学检查制度,加强学生教学信息员管理,确保信息收集反馈渠道畅通;激发全员参与教学的热情,营造“领导重视教学,教师潜心教学,学科提升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政策导向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的良好氛围。
(5)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开展实验、实习质量评价。通过广泛调研,进一步完善我校现有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指标,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各主要环节进行评估,形成全面、系统、快捷、有效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办法。对实验课程、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质量测评;制定实验、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办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6)推进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根据专业认证与评估的发展趋势和我校专业结构布局,依照“整体推进、分批参评、分类指导”的原则,统筹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使之成为学校、学院提升专业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抓手;进一步完善“以专业认证与评估为平台的认证评估管理模式”,提高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的实效,使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使之成为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学校社会影响的长效举措。
(八)加强教学改革研究
1.建设目的
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引导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结合工作实际进行改革探索,提高学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解决学校改革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获得更多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及省教育厅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培育具有我校学科特色的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产出一批具有特色、实效性强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并加大成果推广应用力度,力争突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2.建设内容和措施
(1)围绕我国高等教育及吉林省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围绕学校管理、教学、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内容开展校本研究。
(2)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培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人才梯队建设,提升研究能力。
(3)修订、完善现行的教育教学研究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工作。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
(1)学校成立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学校党政一把手担任,常务副组长由学校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其他副组长由学校分管其他与教学相关工作的副校长担任,成员为各院(部)和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研究制定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实施方案。
(2)各教学单位和职能部门党政一把手是本单位和本部门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第一责任人,确保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顺利进行。
(3)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人员组成为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工作处、团委、信息管理中心、校教学督导组和其他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办公地点设在教务处,具体负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的日常工作。
2.建设资金
学校在稳定本科教育规模的同时,增加对本科教学的投入力度,保证和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经费投入,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开展。
3.管理机制
(1)实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项目负责人的职责是:①依照项目有关要求和规定,制定项目建设计划;②组织项目建设工作,把握项目的总体水平和项目计划实施进度;③按规定合理安排项目经费;④自我评价项目建设效果;⑤宣传、展示项目建设成果,推进项目建设成果应用;⑥做好项目建设检查、验收的准备工作。
(2)根据建设项目的目标要求,进行校级立项建设,积极遴选推荐申报省、国家级立项建设;切实加强校级、省级、国家级项目建设的过程管理,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确保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3)学校设立专项资金并争取省、国家资助的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专款专用、单独核算的原则,加强专项资金监督管理,确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4)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制定相关的制度文件作为保障,加强项目的过程监控检查工作,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二日